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导则》)。《实施导则》提出项目实施、评估监督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指导EOD项目规范实施。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co-environmen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EOD)模式是以席大大生态文明思想为领通过产业链延伸、组合开发、联合经营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统筹推进、市场化运作、一体化实施、可持续运营,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外部经济性内部化的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项目实践,有利于积极稳妥推进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
1.找准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精准施治
生态环境治理是EOD项目的基础。选择对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支撑作用大、实施必要性强、工作基础好、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的公益性生态环境治理内容充分街接本地区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重点聚焦1-2个生态环境要素,切实发挥生态环境治理对产业开发的增值作用。
考虑生态环境治理范围与建设内容时,产业开发的关联性、项目资金平衡的可行性应优先于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完整性。
2.选好关联产业,确保增值反哺
关联产业开发是EOD项目的重要支撑。关联产业是与生态环境治理关联性强、发展空间大、市场预期好、项目收益佳、反哺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关联产业包括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医疗康养、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生态环境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精密仪器等生态环境敏感型产业;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等人才聚集型产业;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区域发展光伏、种植养殖与加工等复合型产业;其他与生态环境治理关联性强、市场前景好的产业。
关联产业收益应能够平衡项目投入,实现项目资金自平衡。在项目资金无法平衡的情况下,应优化调整项目内容降低项目投资和成本。
3.选对实施主体,确保具备能力
产业持续运营是项目实施的关键。EOD项目实施主体确定时,要特别强化项目实施主体的产业投资与运营能力。项目实施主体在做好产业运营的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与政府约定的要求,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4.夯实项目要素,确保落地实施
资源要素保障是项目落地实施的基础条件。项目涉及的用地用海、资源能源、环境权益、人才技术等要素须得到有效保障,且能够集聚到项目实施主体。统筹交通、信息、品牌等相关资源为产业发展综合赋能,提升项目增值空间。
5.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持续运营
长效实施机制是项目可持续稳定运营的保障。EOD项目实施周期长、要素要求高、综合性强,需建立健全项目组织实施机制,统筹协调,协同推进。强化运营保障,识别项目风险,加强风险管控。健全跟踪评估机制,加强项目监管与社会监督,确保项目生态环境效益。
6.坚持守正创新,确保规范实施
守正创新方能行稳致远。要严格落实项目立项、招投标、投融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资产处置、资金使用、债务管控等相关法规政策要求。
EOD项目作为市场化运作项目,由项目实施主体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来源:生态环境部
郑州市长椿路11号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1号楼513
电话:0371-61772378
邮箱:desenhuanjing@163.com
30年
装备制造经验
为用户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